您的位置:萧山网 >  第二届萧山人大会  >  新闻动态  > 正文

重阳归故里 叙乡情话乡音谋发展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26日 09:11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昨天下午,第二届萧山人大会盛大启幕,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乡情浓浓、乡音缭绕,200余名萧山乡贤踏上故土,在钱江之畔、湘湖之滨,共叙乡情、共话乡音、共谋发展。

天南地北萧山人齐聚一堂。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学者、教授,有企业家、文化人,怀揣对家乡的思念与祝福,为萧山未来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线上线下”齐聚萧山 

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届萧山人大会侧记

与三年前不同的是,第二届萧山人大会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视频云端,跨越了千里,突破了时空,实现了海外国内实时互动,主分会场紧密联动,辐射更广、乡情更浓,一个风华正茂的萧山正奔竞而来。

直播上云端 “天涯共此时”

当天的大会主会场上,出现的这样一幕让大家印象深刻——当地时间凌晨5点,新街乡贤、数学界大牛蔡金法身处美国家中,通过视频演讲,与现场百余名乡贤打招呼、作演讲。而在现场,他的学生、城东小学副校长俞波上台,讲述了近年来蔡金法投身家乡建设,推动萧山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成果。

线上线下实时互动,让萧山人看到了乡贤力量,看到了萧山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直播上云端,不仅看到了海外乡贤的亲切脸庞,也听到了因为疫情无法亲临现场的乡贤们的熟悉乡音。

一张口就是流利的家乡话,上海萧山商会副会长洪斌早年赴上海打拼,如今乡音不改。说起萧山,言语间透露出浓浓自豪感:“萧山的制造业一直领先全国,当前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发展势头迅猛,我相信今后萧山一定能成为杭州新制造业中心。”

“杭州南花园,城市新阳台,戴村镇分会场共祝第二届萧山人大会圆满成功。”戴村镇分会场内,30余名乡贤喜看家乡新变化后,大声“表白”萧山,祝福家乡。

全球各地萧山乡贤也纷纷发来祝福。“祝愿萧山的乡亲幸福安康,祝福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专家、进化乡贤李兰娟在今年年初的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作为萧山人的她,通过视频发来的真挚祝福。

在大会现场,上海、深圳2个萧山异地商会分会场,浦阳、新街、进化、盈丰、戴村、瓜沥6个镇街分会场现场连线,送上亲切祝福;12位乡贤通过一段段录制视频,倾诉家乡深情。不管身处何地,因萧山的根、萧山的情,大家一起“天涯共此时”。

各地乡贤会 情谊更绵长

拳拳赤子心,浓浓桑梓情。故乡是生命的源头,情感的皈依,更是背井离乡游子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借此重阳佳节,除了主会场的大会外,全区22个镇街也相继举行了各具特色、接地气的乡贤会,乡情在喜看家乡变化中蔓延,在座谈交流中延伸。

作为萧山最年轻的街道,盈丰街道今年7月挂牌成立,虽然年轻,但不乏乡贤集聚。昨天上午,100余名乡贤齐聚钱塘江南岸,举行了首届乡贤大会,成立了乡贤联谊会。盈丰乡贤们表示,将以服务家乡发展为使命,主动融入到助推盈丰“迎亚运、勇担当、亮窗口”的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工作中去,真正做到“不负乡贤美誉,不负故土深情”。

位于萧山南部的进化镇,更是发动乡贤积极宣传基层换届选举工作,倡议广大乡贤积极支持和参与进化镇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正能量引导,宣扬乡风文明,为乡村事业发展谋好人、选好人。

乡贤是家乡发展的助力者,更是连接世界的大桥梁。近年来,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家乡的发展建设,为萧山开拓新天地、创造新荣光提供着不竭动力。萧山乡贤励建书领衔成立高等数学研究院落户湘湖院士岛;多年来,萧山乡贤倪柏祥牵头帮助杭州市招商引资超100亿元;党湾“乡贤团”、24位在外创业的乡贤共同出资兴建综合体“畅享幸福里”,擦亮“建筑名镇”的金字招牌……乡贤们将拳拳赤子心化作项目回归、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援、人才回乡,仅2019年乡贤回归项目就达到30余个,投资金额达数十亿元。

当前的萧山,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乡贤。当天的大会还重点介绍近年来萧山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机遇,包括人才发展环境、投资环境等等,希望让广大乡贤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萧山,并且从中找到支持、参与家乡发展的着力点,为萧山新时代新蜕变出智出力。

正如区委人才办副主任韩赵炎在大会上所说,“如果说,过去的萧山缺席了您的梦想,那么如今,萧山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展示才华的舞台,真诚期待您携亲朋好友回家乡发展,携手共创萧山更加精彩的未来”。

乡贤代表发言

瓜沥乡贤励建书:厚植中国情怀 成就民族梦想

今天来到这里,我心里有两句话要说,一句是“萧山很好,我为萧山自豪”,第二句是“我相信萧山未来会更好”。

回想我的人生经历,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萧山人。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我很喜欢主人公孙少平。18岁之前,我的人生和孙少平很像。孙少平年少时向往的是北京、西安。17岁的我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想去巴黎留学。

18岁那年,我考入浙江大学。1978年是科学的春天,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时候,我们带着渴望和期待。后来回忆那时,感觉是《静静的顿河》,春回大地,冰河解封,两岸梨花盛开。

毕业后,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就业,而是把研究做下去,成为国家的栋梁。当年我的老师也很支持我,给我鼓励和前进的力量。1981年,我离开浙大,去康奈尔大学留学。几年后,为了专业上的追求,我转学去了耶鲁大学,它的校训是“光明和真理”。之后我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它强调自立和独立动手,这两个学校的文化截然不同,但每所大学都在自信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文化方向,这值得中国高校借鉴。1998年,我加入了香港科技大学,记得当时香港高校在学术水平和专业方面地位很高。如今清华北大等内地大学都取得了惊人进步,已经赶超香港。

去年底,我终于回到了浙江大学。40年过去,归来不再是少年,但我这次带着梦想而来,我决心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真正一流的数学高等研究院。目前一千多平方米的研究院,学术氛围浓厚,很受学生欢迎。我希望能将数学高等研究院建成学术和研究的共同体,成为师生文化思想交流的家园,追赶世界一流的目标。

平凡的人,遇上不平凡的时代,也可以演绎有意义的人生。作为乡贤,我们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情怀。两者结合后,我们的梦想就成了民族的梦想,我们的视野就成了国家的视野,我们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一个美好的时代为我们梦想插上了翅膀,一个伟大的时代可以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河上乡贤瞿昆:看好家乡发展 扶持基础性研究行业

我的老家在萧山河上,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在河上镇大桥中心小学度过了非常欢乐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又在朝晖初中和萧山中学受到非常好的教育,给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1999年我考入中科大,2004年出国留学,先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后来又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过高级研究员和中心主任;直到2016年,结束了12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回到母校中科大任教。

我的研究团队主要关心人类重大疾病,例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微观尺度上的生命活动状态。经过4年多的积累,我们在基因测序领域建立了完整的实验平台,锻炼了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例如在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团队就承担了新冠肺炎患者单细胞测序的任务,为利用托珠单抗+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该方案也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第七版。

萧山这几年在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生命科技领域,有了很多的尝试和突破,我们团队的项目也已在萧山“5213”计划的支持下落户科技城。

生命科技产业的前景非常好,但是它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厚积薄发的产业,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通俗地说,需要耐得住寂寞。萧山人有着扎实肯干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作为一个萧山人,我看好家乡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区委区政府,对基础性研究行业、对基础装备制造行业,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特别是对教育事业,再多一些投入、多一些倾斜,引领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厚植基础领域发展的基石,为萧山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孩子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投身到科学发展当中。

新街乡贤蔡金法:搭建平台 为萧山教育出智出力

我现在在美国连线,和中国时差有12个小时,萧山现在是白天,我这边是黑夜。

从1996年起,我一直在美国的匹兹堡大学任教,这几年很高兴能有机会为家乡做一些事情。第一届萧山人大会后,在萧山区委区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有机会回到了萧山,和老师们一起工作。

我的研究方向是数学教育研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课题是:中国和美国学生在四类问题中的平均分数。310名中国六年级的学生,232名美国六年级学生参加,统计中美学生在计算题、简单问题解决、过程限制的复杂问题和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上的平均得分。两个样本之间总体平均分的差异,是由于在过程限制问题上,中国学生的表现比美国学生好得多,而在过程开放的问题上却相反。从中发现,二十年后的中国学生在计算题和简单问题解决上的得分均值都低于二十年前的学生,而在两类复杂问题上的得分均值都高于二十年前的学生。

这个研究说明一个道理,萧山要继续重视教育,只要我们努力,措施得当,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会大大提高。仅仅20年时间,研究结果就有这么大变化,带着这样的眼光,在家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团队决定回国,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坚持把新的教育理念引进来,把国际的专家学者带进来,把萧山老师带出去,加强双方交流学习,到现在,已经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很多萧山教师,第一次站在地球两端连线交流,第一次站在国际华人舞台,这些都转变着他们的教学理念,引领全区教学的学习方向,促成集体成果的系统化出版。

萧山老师很优秀,只要给一点点机会,就能发光。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强团队建设,与其邀请专家学者来萧,不如萧山自己培养专家学者。我们有四个梯队培养计划,希望能通过70多个老师,辐射萧山各学校,老师们都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最终这些成果又能走进萧山的课堂,落实到下一代身上。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提高,能让孩子收获冒险性、探索性、敢想敢干的思维,从而为萧山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本版撰稿 记者 王慧青 杨圆圆 通讯员 周超 本版摄影 记者 范方斌 丁毅 唐柯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