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第二届萧山人大会  >  智说萧山·融  > 正文

数说萧山 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新答卷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23日 21:55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从高楼林立的钱江世纪城到绿水青山的戴村三清山,从城市“绿肺”湘湖到围垦大地益农,在萧山的东南西北、城市乡村,无时无刻都能听到改革奋进的足音。

纵观时代历程,萧然大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率先全省迈入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萧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GDP从1978年的4.03亿元,到1994年的突破100亿元,再到2019年的2198.51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90年的1855元、1371元,发展到2019年的70702元、41132元。全面小康路上,萧山的脚步信心十足、铿锵有力。

率先迈入小康

红山农场,前身隶属头蓬盐场,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便是盐民。钱塘江发起威来,盐民常常居无定所,只能像沙头鸟一样迁徙。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这里都被称作杭州天堂旁的“西伯利亚”、萧山最穷的地方——人年均收入只有73元。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平盐坨、填洼地、开沟渠、改土壤,大规模的围垦运动,催生了红山由盐转农的产业转型。1977年,农场开始建造第一代住房“排排屋”,由此,水泥厂应运而生;1979年,随着水泥厂的扩建,农场陆续创办了一系列衍生的建材厂和配件厂;后来又扩展到轻纺、化工行业,短短五年时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五倍多。

到1983年,红山农场创产值2105万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2540元,折合美元1256元,农场提前17年达到了小康水平,成了萧山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彼时的胡岳法是衙前凤凰村生产大队长,在去谈化肥事宜的时候,听人说起全省要办一个联营加油站。老胡感觉机遇来了。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直奔萧山,去石油萧山办事处谈合作事宜。就是这次“意外”合作,也让凤凰村立马尝到了甜头,当年分红30万元,成为了凤凰村的“第一桶金”。

在尝了“头口水”之后,凤凰村的集体经济更是大步向前。办起全区第一家由农户、村集体合作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全区第一个村级小商品市场,制定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三园二区”规划(工业园、商贸园、文化园、村民居住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加快推进节约、集约发展。

“个私经济、集体经济”两条腿协调走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也让这只“凤凰”越飞越高,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目前,凤凰村村级可用资金突破5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9800元,是萧山“首富村”。

发展

答卷

年份   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总收入(万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4.03          

19805.937635   229

198514.70   18325  673

199032.80   38876       1855 1371        

1995123.45   82489   5995     3893

2000226.59   173728   10513 6152

2005590.94   642766   18884 9498

20101169.99  1822983   32313 15987

20151883.20  2900843   51490 29354

2019 2198.51(含大江东)   4304418(不含大江东)   70702 41132  

共筑美好生活

风云激荡,栉风沐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萧山以“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农业机械的轰鸣中,从“不够吃”到“吃不了”,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日益丰富,萧山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都用上了“黑科技”,实现了智慧化管理,手机点点就能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掌控。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萧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排队、凭票、缺货”成为市场供应历史,而今,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商家服务花样翻新,智慧零售更加便民,消费选择日益繁多。服务业“蛋糕”不断做大,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绿水青山中,看到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魅力,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一系列举措中,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个个“蝶变”后的美丽村庄竞相绽放在萧然大地。

——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百姓收入水平节节升高,钱袋子日益鼓起来了。萧山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从1952年的88万元,到1990年的123079万元,再到2019年的20010700万元。经济水平好了,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周末度假成为了常事,文化娱乐成为了必备。

——在走向康庄大道的进程中,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群众的文明素质也不断提升。从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到数据高效服务与赋能人民生活,通过创新基层治理,萧山群众小康路上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文明出行到文明就餐,用小行动展现大文明,萧山正将“最美”由“盆景”变成“风景”。

勇攀发展高峰

频道不换,靶心不散,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高水平小康”是相对于一般小康而言的,主要体现在小康建设覆盖领域的全面、覆盖人口的全面、覆盖区域的全面。眼下,萧山按照高水平全面小康“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实施“三个清零”行动,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三个清零”攻坚行动,即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让低收入农户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较好保障;攻坚年家庭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下情况清零,消除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下农户,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攻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清零,按照《萧山区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消除年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

在发展的大道上,萧山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书写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答卷。


作者:首席记者 龚洁 本版摄影 记者 丁力 通讯员 丁智荣 邬大江 制图 李健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