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基层智慧监督视角下义桥镇“微信治村”的探析

更新时间:2021-01-07 09:19:29    内容来源:   

群众是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建设清廉村居、深化基层治理,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如何让群众在清廉村居建设、基层治理中有更广泛的参与、更切身的获得感,一直是义桥镇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2019年,义桥镇以强化基层公权力监督为切入点,紧抓“微信成为全国第一大社交软件”的契机,探索实行“微信治村”工作,于2020

年实现迭代升级,切实形成内外双循环的监督机制,着力破解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难点和堵点。

一、背景动因

作为萧山区的信访大户,2016年至2018年义桥镇纪委累计受理纪检信访件119年,且依旧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与之相对的是,在量大面广的信访件背后,查实率却偏低,牵扯了大量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精力和时间。从义桥2018年度纪检信访工作看,在全年43件信访件中,查证属实的仅10件、占比23%;部分属实的仅3件、占比7%。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一点,“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信息形式不对“群众路”。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杭州已荣登数字一线城市榜首位置,广大群众也已基本摒弃公开栏、报纸、广播,乃至电视等传统信息获取渠道,全面转向了网络,更习惯从政府官网、新闻媒体APP等渠道获取信息。但在基层农村,“三务”信息公开却依旧以村务公开栏为主阵地,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生活方式。加之,村务公开栏多设置在村委会门口,受“看公开栏就是不信任村干部”想法的影响,绝大多数群众即使心中有猜想,也不愿去公开栏查看信息,久而久之,这些猜想就变成了猜疑,进而引发信访。

2.信息内容不合“群众口”。当前,群众更喜欢以图片、视频为主的“快餐式”信息。但受传统橱窗式公开模式的限制,村务信息公开仍以文字、表格为主,群众接受度较低。加上,村干部主观上的思想包袱,在信息公开时只为完成规定动作,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公开内容带有选择性、滞后性,存在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特别是对群众关注关切的、可能引起信访的敏感信息,村干部顾虑较多,或直接选择不公开,或是公开后立即拍照留档,然后马上撤掉,从而导致“公开的群众不要看,群众想看的干部不愿公开”的情况出现。

3.信息反馈不称“群众心”。近年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不断弱化,在繁杂的农村工作中,不仅面临着同级监督难的问题,还面临着“不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的问题,群众对村务监督委员会也缺乏天然的信任感。就义桥镇看,村纪委书记一般由三委班子中综合能力较弱人员担任,平均年龄在51岁左右,虽然农村情况熟悉、群众基础较好,但文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不灵,难以在日常监督工作发挥效用,离群众对新形势下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要求和新期盼有较大差距。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义桥镇在经过前期走访、广泛调研、反复讨论后,针对微信号广覆盖、零成本、便操作、易稳控的特征,决定推行“微信治村”工作。

二、主要做法

“微信治村”,是指依托网格手机,设立村社专属微信号,让村社每户农户至少一人关注此微信号,建立全村朋友圈,通过更新朋友圈动态,推动村级事项“码上知”、群众诉求“码上办”、权力运行“码上督”、工作绩效“码上评”。2019年4月起,义桥镇在云峰、新坝两个村进行试点;同年9月,推广至其余村社,实现全覆盖;2020年7月起,加装雷达监测系统,实现村社微信号一屏监管、全程追踪、实时考评。

1.确定公开内容,实现村级事项“码上知”。围绕职能部门的难点、信访反映的焦点、百姓关注的热点,梳理确定“10+N”公开内容,其中十项必公开内容包括主题党日情况、党内事项、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内容、村级财务管理、各类补助救助、农民建房管理、村级招投标工程项目和资产发包信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分配情况等,逐项明确发布时间、村社工作负责人、责任职能部门、考核负责人等内容,对涉及需审批事项,一律“先晒后批”。

2.畅通交流渠道,实现群众诉求“码上办”。利用微信评论、私信功能,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向村社了解情况、询问政策、反映问题。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村社层面可自行处理的,由村社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处理到位后由村级监察信息员进行答复反馈。对村社层面无法处理的,涉及具体业务工作的,移交至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处理;涉及检控类的,上报至镇纪委、镇监察办公室处理。同时,群众也可直接向镇里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

3.丰富信息载体,实现权力运行“码上督”。进一步激活群众监督基层公权力运行的内生用力,丰富信息发布形式,综合运用九宫图、海报、文章、视频、直播、问卷等方式,切实增强村社微信号的可看性和群众的参与度。拓宽群众参与方式,利用升级后的表单功能,村社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务工、培训、比赛等抢单活动,镇级监测平台全过程监督,确保村级务工公开公平。让群众有实在的获得感,利用直播功能,尝试集体建设用地云招商,助力脱贫消薄工作,寓监督于服务中。

4.推行雷达追踪,实现工作绩效“码上评”。在普通微信号的基础上,携手科技公司,加装雷达监测系统,一端监测所有村社微信号的运行情况。一屏掌握所有公开信息,对十项规定内容进行全过程监测,有效解决“信息公开监督滞后”问题;同步掌握群众向村社反映的问题、在信息下发的留言,有效预防村社廉情信息瞒报漏报等情况的出现;一屏汇总多项数据,通过对各类别数据的点击率、查询量等进行分析,发现群众最关心的内容,针对性加强监督治理;一屏实现多维度考核,每日红黑榜排名,每周生成工作周报,实时进行综合打分,有效解决“年底考核凭感觉、凭记忆”问题。

三、工作成效

截至2020年10月31日,义桥镇24个村社微信号已有好友3.4万人,累计发布信息1.26万条次,受理群众问题意见4470余条次,推动问题整改3340余个。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1.群众参与度、社会认可度高。通过雷达监测发现,仅三个月文章阅读量已超14.7万人次,视频浏览量达5021人次,参与抢单并成功的有2031人次。群众点赞量持续攀升,开始寥寥数个到后来上百个的赞,目前单篇信息最高超200个赞。同时,“微信治村”工作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在多个重大场合受到省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重要批示,多个地区和兄弟镇街前来考察调研,《浙江日报》头版刊登经验做法,多次被清廉浙江微信公众号、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电视台和《杭州日报》等省市媒体报道。

2.部门联动性、工作实效性更好。“微信治村”,成为落实“一岗双责”的有力抓手。对于十项规定内容,镇纪委明确“监督再监督”的职责,由相关职能部门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对信息公开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负责日常监督。对涉及需审核事项,及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先晒后批”要求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如,针对“微信治村”工作推行后,对农民建房管理的“先晒后批、两次公示”要求,第一时间修订出台《义桥镇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通过“晒”,该镇农民建房管理领域的信访件大幅下降,下降比例达43.4%。

3.青年归属感、尊严感更强。村社专属微信号由本村社储备人员即年轻的村聘人员兼任运行,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自参与“微信治村”工作以来,这批村社储备人员不仅快速掌握了多项工作的业务知识,迅速成长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还有利于其在事业起步之初就树牢纪律规矩意识,成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新生力量。目前,上述村社储备人员已100%成为义桥镇首批村级监察信息员,本次换届更近70%的青年有望正式进入村三委班子序列。

四、建议思考

创新,是工作取得不断进步的源泉。“微信治村”,就是义桥镇在前人基础上,强化对基层公权力监督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为了促使“微信治村”效用的最大化,2020年义桥镇携手腾讯、加推科技等企业,先试水企业微信,后转为加装雷达监测系统,初步构建起基层公权力运行内外双循环监督机制,让群众监督从“线下双腿跑”变为“线上指尖查”,有效压缩小微权力的“任性”空间。

同时,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审批公开两张网、受理反馈两把尺、监督预警两条线等问题,都是义桥亟待解决和继续探索的。下一步义桥将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接轨区级平台。接轨区纪委“码上工程”,充分发挥“微信治村”和“清廉萧山”两大平台的各自优势效用,尽可能减轻村社工作量,确保“一次录入,一步完成审批、公开、预警和存档”。全力提升群众使用黏性,积极运用视频、直播、抢单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信息公开模式,确保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微信治村”探索实践进程和成果,建立微信治村档案台账,加速推进建章立制,持续细化现有机制,围绕大局工作重心,结合上级要求、公开成效,及时增减规定公开内容,不断完善公开程序,适时调整考评制度,用好雷达监测系统分析结果。三是深入探索实践。深化与腾讯公司的合作,以“微信治村”智为示范,坚持以服务中心大局、回应群众关心关切、破解工作焦点难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构建一体式、综合性的全域治理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持续提升基层智慧监督,进一步强化清廉村居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精准化实施。


作者:  编辑:周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