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探索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萧山实践

更新时间:2020-12-31 19:50:08    内容来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萧山分局党组深入贯彻“环境立区”战略,不断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为进一步推动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特开展本次调研,分析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对策与措施。

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状与特点

(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1、开展生态创建工作。2003年10月,萧山正式启动生态区建设工作。2016年10月原环保部正式授予萧山区国家级生态区称号。2017年进行了《萧山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正式出台《萧山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

2、深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工作,与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浦阳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引导形成上下游生态环境共保机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已完成前两期1600万元的资金拨付工作。

3、打造智慧环保平台。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环保为民的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打造以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完成整合环境统计、排污申报、刷卡排污等18套环保系统27个项目,投入运行废水、废气、固废、放射源、空气质量五大在线智慧监测系统,实现环保监管全覆盖。

4、持续开展镇街环境质量通报制度。对全区所有镇街(场)、平台进行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通过每月通报环境质量及排名等方式,促进镇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5、继续开展多绿创建。2019年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医院1所,市级绿色学校7所,区级绿色学校19所。2020年成功创建市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区级绿色学校17所。

6、优化环境准入管控。紧抓杭州市“三线一单”编制契机,结合萧山产业现状,在征求部门、镇街意见基础上,向省市技术组积极要求优化调整。8月份,杭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发布,正式替代原环境功能区划,萧山区涉及重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区块的环境准入“瓶颈”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二)全面打响三大保卫战

1、打响蓝天保卫战。出台《杭州市萧山区打赢“蓝天保卫战”暨大气污染防治2020年实施方案》和《关于分解和落实萧山区2020年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工作任务的通知》,结合萧山治气实际,积极协同相关单位从“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五方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1-11月,大气优良率为91.5%,PM2.5浓度为31.8微克每立方米。

2、打响碧水保卫战。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改造,完成7个镇街8个工业园区(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建设,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加强“水十条”考核断面和地表水交接断面的水质监测预警,水质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预警和巡查保护,近三年来,全区水质稳步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3、打响净土保卫战。完成162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详查补充调查工作,新开展19家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确定76个采样地块,并编制了采样布点方案。完成农用地污染“对账销号”行动中3个超标点位的销号工作。完成原杭州庆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8个地块的土壤污染调查评审工作。完成42家重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核查工作。

(三)纵深推进污染整治

1、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今年1月16日和5月8日,萧山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普查档案工作分别通过市级验收,至此,萧山历时两年多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完成验收,成为杭州地区第一个全面完成验收工作的县区。

2、加快推进行业整治。全面完成金属表面处理和农副食品加工两个涉水行业133家企业的整治工作。同时推进机械行业改造提升,印发了《萧山区机械行业中频炉专项核查处置工作方案》,分淘汰类、改造类、提升类完成了57家企业、185台中频炉整治,所有铝壳中频炉全部淘汰到位。

3、推进扬尘治理。区大气办实体化运行,联合多部门对部分扬尘问题突出的点位开展“点穴式”督查,切实推动扬尘重难点问题解决。落实日通报机制和镇街“红黄黑榜”考核评比,并引入三家第三方公司的巡查服务,截至目前巡查发现问题5121个,发送扬尘督办函(抄告函)2766份,对264个督办问题开展“回头看”。

(四)高压态势监管执法

1、提前完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全方位宣传,多措并举帮扶企业填报,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共计核发排污许可证568张、登记12149家,整改清零率均达到100%。

2、持续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了先行整改、再督察再整改、“回头看”、再排查再整改等一系列行动,持续推动整改工作落实。2020年9月接受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区284件信访件(其中重点件4件)均已上报杭州。全区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31人次,检查企业259家次。责令整改企业142家,立案处罚91家,拟罚款1196.2658万元。截至目前,189件已完成整改,95件在整改中。

3、严厉查处违法行为。2020年,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19份,共处罚款1648.9595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起,涉刑案件1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1家。 组织各类执法行动,联合区应急管理局,共同开展医药化工企业危废和环保设施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785家次,发现隐患问题 82处,已全部督促完成整改。

(五)全域开展美丽建设

1、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准确把握“东片沙地风光、中片湖畔田园、南片秀美山水”的地理风貌特征,坚持打好“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组合拳”,全面启动全域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面貌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2018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亿元以上开展美丽乡村提升工程,相继建成了欢潭、群围、灵山、凤凰坞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亮点村,累计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2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36个。

2、打造美丽河湖青山。萧山区转变治水思路,大力推进“安全为本、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农村美丽河道建设,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美丽萧山、美丽浙江建设增厚底色。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治水最高荣誉的“大禹鼎”,创建市级“美丽河道”2条(段)。2016年全面启动骨干林道建设,加快盘活全区40万亩山林、发展南片林特经济、加速“旅游南进”,目前已新建骨干林道199.4公里。

3、全面建设美丽城镇。在大力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形态优美、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富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城镇,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打造“美丽浙江”城镇建设萧山样板。共梳理上报美丽城镇各类项目共354个,目前已开工335个,开工率为94.63%。其中,样板创建镇街2020年计划投资项目162个,已开工162个,开工率为100%,计划投资31.2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16亿元,完成投资进度80.56%。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整体来看,2019年全区环境质量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大气环境多项指标有所退步。2020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仍有差距。随着亚运会的临近,我区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亚运村建设、城中村改造、道路地铁施工等一大批工程项目集中开工,扬尘污染防治压力增大,对环境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较明显。

(二)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区各级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但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强区,一些部门和镇街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仍不够;一部分企业主仍千万百计想通过降低环保成本来提升利润,尤其在实体经济下行的形势下,环境违法案件量仍处高位;市民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意识仍然不足。

(三)环境监管能力仍需加强。一是基层执法监管力量仍显薄弱,与当前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日益严格、细化的环境监管要求严重不匹配;二是环境管理装备水平、科技支撑还有待加强,智能监测监控等“技防”水平不够高,环保技术和科研水平仍无法满足当前环境治理快速增长的需求。

三、下一步举措

(一)多措并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1、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抓好扬尘治理监督管理工作。深化VOCs治理,重点抓好全区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重点企业,配套高效治理设施,全面推进源头替代。全面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工作,完成全区1吨(含)以上工业燃气锅炉和1吨(不含)以上民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并按标准予以补助。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复查工作,按要求做好碳排放交易各项工作任务,为全面实施碳排放交易做好准备。继续开展秋冬季移动源执法双月攻坚,对尾气超标拒不改正的车辆,实施“黑名单”管理。推进储油库、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实施油气三次回收+在线监控设备建设。

2、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继续开展全区工业集聚区的“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督促各个镇街按要求进一步排摸辖区各类工业集聚区,并对照创建标准落实相关整改任务。加大涉水行业管控,在稳固行业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涉氮涉磷行业的整治监管,减少氮磷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对饮用水水源地适时进行督查,组织“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督促立即落实整改,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

3、全力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全面开展变更用途地块的土壤污染调查,推进疑似污染地块的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对污染地块实施土壤修复和风险管控。继续开展农用地污染“对账销号”行动,做到受污染耕地100%安全利用。严格按照“无废城市”建设进度安排,找准和指标体系的差距,做好工作推进和措施制定的牵头工作,力争创新,培育无废城市建设的萧山亮点,精心准备无废城市验收相关资料,确保到2021年9月,达到“无废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到2021年底,通过省级评估,建成浙江省“无废城市”。

(二)加强监管,全力维护环境安全

1、推动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对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和反馈问题,严格按照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拉条挂账、督办落实、办结销号。

2、以查办大案遏制违法行为多发态势。重点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曝光典型环境违法案例。

3、深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以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区、桥南和南阳区块涉危险化学品企业为重点,督促企业及时落实隐患整改,强化企业环境安全隐患自我管理能力。

(三)优化服务,争创环境治理新优势

1、一是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投资项目审批网上办理率100%。

2、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持续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向镇级工业集聚区延伸。对镇街明确的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发展区域,加快开展区域环评编制,以“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模式,实现规划环评与项目联动。

(四)绿色发展, 启动各类生态示范创建

深化“多绿”创建,结合省市要求,联合教育、卫生部门,开展各级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和复核工作。按照萧山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全面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五)美丽建设,带动全域乡村振兴提升

全面推进美丽萧山建设十大攻坚战,积极营造“整洁、有序、生态”的硬环境和“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软环境,助力萧山赶超跨越发展,践行“两山理论”。因地制宜,结合特色产业,提前规划布局、合理开发。继续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做好“林道+”这篇文章,加快林特经济发展步伐。

(六)依托专业,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围绕污染防治、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主题,深入机关、企业、镇街、村社、学校等地开展生态环境宣讲,打造我区生态文明宣教品牌,多维提升社会各界生态环保意识;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生态环保工作和法律法规,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公众知晓度和满意度。

 


作者:  编辑:熊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