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以“三聚焦”开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局面
更新时间:2020-12-31 19:48:33 内容来源:
今年以来,区总工会紧紧抓住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重要契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相关工作举措,对标改革要求、立足工会职能,在思想引领、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主动作为,奋力开创我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局面,涌现出恒逸集团产业工人能量“加油站”、万向集团产业工人管理技术发展双通道、传化集团以“三个共同体”推进民主管理等生动样板,吸引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相关领导多次来萧调研,并对相关工作给予肯定。目前,全区已有各级产改试点企业32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4家、区级27家;省级试点恒逸集团打造产业工人能量“加油站”获长三角地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优秀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非公企业。区总工会在全市“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比学赶超”推进会上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作经验交流,现场测评得分在全市各区(县、市)排名第一。
聚焦思想引领,产业工人主体导向进一步凸显。坚持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工会日常工作,充分展现产业工人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一是牢固产业工人组织基础。今年以来,全区新建基层工会174家,新发展会员近1.9万名,其中百人以上企业工会组织38家、会员9900名;主动适应产业工人队伍结构新变化,实施重点工程和三新领域建会攻坚行动,目前已在机器人小镇、开发区人力资源产业园、金城楼宇社区等地新建工会组织。二是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待遇。支持劳模和一线职工在群团组织中挂职、兼职,参与管理决策并发挥监督作用;在推荐和评选各级劳模中,产业工人占比超过60%,选树的职业技术带头人中,75%以上为产业工人;高度重视在优秀产业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主动与区委组织部进行对接,今年专设200名优秀产业工人发展入党名额。三是发挥优秀典型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已培育区级“工人先锋号”40家,职工职业技能创新工作室12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20项。将“萧山工匠”认定工作纳入区“人才新政25条”,予以一次性奖励10000元、配套疗休养等激励政策。
聚焦平台建设,产业工人建功成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以“产业工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为统揽,助力技能培养提素质,培育适应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创新培训载体,设立“技术学院”,即通过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培育“四新领域”技能人才;“提升学院”,即以“量身定制”方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学历”“理论+实操”的应用型骨干人才;“动力学院”,即与高校、专业机构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技能成果展示搭建平台。细化年度实施项目,重点实施“百千万”培育计划,即培养100名工匠型人才、1000名应用型技术骨干、10000名一线专业产业工人。目前,已与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签订产业工人培育战略合作协议,授予万向集团、传化集团、恒逸集团等8家新制造业企业首批“萧山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称号。二是打造特色品牌。紧密结合我区产业优势,打造广泛覆盖支柱产业、主动聚焦新兴领域、常态推进三级联动,体现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技术比武品牌。如,在全市首开民航维修、机械设计与增材制造、PLC应用等比武项目;开元旅业、兆丰机电等企业常态化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类技术比武,为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搭建展示平台。三是营造浓厚氛围。推进劳模工匠宣讲团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开展先进事迹宣讲;通过区级各大媒体、《萧山工人》双月刊、萧山工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全方位说好萧山“工匠故事”,如在“五一”前夕,精心制作“向劳动者致敬”灯光秀,在开元名都酒店主楼亮灯;从白衣勇士、暖心机长、创新行家、海归创业者、技术蓝领等五类劳动者的视角拍摄制作宣传短片,诠释了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的使命担当。
聚焦服务保障,产业工人维权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习近平同志批示传化和谐劳动关系十周年为契机,结合“战疫情 促发展”大背景,把“双爱”转化为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服务,稳定产业工人队伍。一是多方推广法律服务。设置《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解决之道》60个课程提供“菜单式”服务,推动法律宣讲下基层;搭建起77个职工维权站(室),实现全区村(社区)全覆盖,建立以调节、检查、仲裁“三位一体”为基础,多方力量参与的“1+X”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立由26名专业律师、81名区域性首席维护员、1252名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组成的维权服务队,帮助产业工人依法理性维权。二是精准开展困难帮扶。组织工会干部、帮扶联系人对建档困难职工开展集中入户摸底,全面摸清每户困难职工家庭基本情况,对116户建档困难职工家庭中的152名就业家庭成员进行登记入册;对帮扶档案进行信息分析,对就业在岗职工进行失业风险等级分级,完善档案信息内容;制定实施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失业救助政策,落实“一对一”帮扶。三是细化提供专项服务。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和“心晴驿站”,开发心理健康下沉式服务,今年新增杭州湾信息港工会、育才东苑社区工会心理谈心室;通过搭建余缺职工共享服务平台,实施区域内企业的劳动力富余闲置或缺工情况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启动“骑车戴头盔 安全文明行”专项行动,通过教育宣传、监督劝导以及免费发放共享头盔等手段,为产业工人平安出行保驾护航;推出美丽厂区创建成果巩固提升行动,已认定194家美丽厂区,为产业工人打造优质的工作环境。
作者: 编辑:熊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