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完善萧山基层治理制度机制的探索与思考——以文化为例

更新时间:2020-12-31 19:39:22    内容来源:   

一、选题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也必须高度重视文化治理,将优秀的文化导入和融入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切实起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社会功能。以萧山为切入点,研究文化在当前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制度设计和基层治理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萧山城乡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组织和有关部门进行广泛走访、调研,了解其基层治理中的日常运行模式、经验、典型案例、探索尝试和困惑困难等,重点关注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作用,基层对文化治理的看法和规划等,分析和总结文化在当前基层的社会价值重塑、社会冲突处理、社会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力,比较当前萧山在基层治理中可供推广借鉴的不同模式及其实施环境,并提出对策性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对象和范围

调研组历时大半年,选取了城厢、北干、宁围、闻堰、靖江、新街等街道和义桥、河上、戴村、进化、浦阳、所前等镇,走访其在基层治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村社,进行干部访谈、村民座谈、实地考察、问卷调研等。共发放调研问卷200余份,访谈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50余人,调研样本涵盖城市和农村、南片和中东片、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涉及多个年龄层、多种职业,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调研问卷分为五个板块,即当前基层治理的大背景下,群众的基本情况、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以封闭式的客观题为主,问题都围绕个体的生存需求、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展开。为重点了解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和局限,设计了访谈提纲,主要包括所在村社的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群众的文化意识、教育观念,对村社文化发展的思路、规划,文化如何引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改变等等。

四、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在萧山基层的实践

萧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能为基层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从政府到村社一级,都能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些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在萧山基层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亮点:

1.弘扬地方特色优秀文化,为基层治理提供信念支持。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很多无形的精神信念仍旧存在,可以成为基层治理的养分和助力器。通过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文化故事整理,鼓励群众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唤醒当地群众最深沉的本土文化共同记忆,引发共鸣,弘扬真善美。例如,蜀山街道湖山社区通过举办乡情文化节、建立湖山文化传承史馆、搜寻大姓“郑”氏家风、把家风家训提升到社区公约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戴村镇沈村在建设沈佩兰故居纪念馆时,因二楼村史馆的需要,向村民征集老物件,得到积极响应,筹建村史馆成为了村民追忆过往、产生共鸣、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

2.着力文化阵地建设,为基层治理提升品位。硬件方面,做好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城市书房等的建设运营。例如,2018年,我区开始试点城市书房(“永兴书房”)建设,目前已有8家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舒适的环境、浓厚的书香,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软件方面,各群团组织、社会力量也在发挥优势资源,重心下沉,向基层输入和播种现代文明的因子,助推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噪音消除、文明素质提升等工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在区文联的指导下,楼塔、河上、义桥、党湾等相继成立了基层文联,下辖多个文艺社团,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用艺术的形式,倡导一种更加文明、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为基层治理增色。

3.依托社会组织和乡贤的力量,用文化为基层治理打开新的视野。目前,我区各镇街基本都建有村级社会组织,可以更灵活的方式,服务于各项社会事务。全区都在推广“五和众联”模式,在乡村自治村民考核方面,实施主体也是村委会和该村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例如,所前镇传芳村以“玉叶传芳”为题,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考核细则,分为“玉之德行”、“叶绿山青”、“传承文化”、“芳华岁月”四大部分,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加分和减分,其中“传承文化”的考核细则具有非常强的导向作用,是对文化治理功能的落实和细化。所前镇越王村,以该村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名义,在乡贤的支持下,参加了萧山区第四届公益创投大赛并获得资助,利用资助款项,成立志愿队、进行志愿者培训、培育兴趣团体、开展公益活动等,并在抖音账号“五魅越王——村播社”中进行直播互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育村民的公益理念,解除“半熟人”的尴尬状态,扩展基层治理能力。

五、不足与局限

如上所述,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在萧山基层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交相辉映,不断给人以惊喜,也为基层治理增加了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但是,在调研走访中,我们也发现,文化治理功能的发挥,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制约。

基层社会观念的制约。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习俗、人伦纲常的维系力量正在日渐式微,竞争观念兴起,关爱意识有所淡化;个性观念兴起,公益观念有所弱化;开放力度加大,仁义廉耻观念有所退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义利观念有所变化等。比如,城镇化的快速行进,使得许多人一夜之间从农民变为市民,但是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精神追求等却没有同步跟上。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几个现象,一是处理财富的能力跟不上财富增长的速度(特别是某些“一夜暴富”的拆迁户),导致在金钱面前的迷失、紊乱,恶习频发,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稳定。二是非理性消费特别是婚丧嫁娶的讲究和攀比之风,许多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表示,经济条件好了,红白喜事也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吃不消了,用在迷信方面的开支也在增加。三是尊老爱幼的“失衡”现象,全家老少争相“爱幼”,心甘情愿,无私奉献;对于老人,特别是年龄稍大、基本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则是能推就推,只求面上过得去。好一点的情况,老年人通过拆迁,有了过渡费、安置费和分红等收入,解决了赡养、居住的矛盾;差一点的情况,许多拆迁户在过渡阶段,因家中有老人租不到好的房子,安置小区建成后,也有不少老人被儿女“留”在过渡房,不能搬入新房共享天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极其缺少关怀,转而在宗教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寄托。

基层治理“操盘手”的制约。(1)一些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现代化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比如,在问卷调查中,勾选所在村(社区)文化活动“很少”,传统文化活动在本村(社区)几乎没有保留的,还是有不小的比例。(2)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存在不平衡。一般是基层班子强的地方好于弱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好于文化相对一般的地方,南片好于东片。(3)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基层治理的平台、载体还不够多、不够丰富。有些地方虽然在做这项工作,但与现实结合不够,载体创新不够,契合点少,方法简单,存在“两张皮”现象,不能实现寓教于“无形”。(4)四是一些地方片面注重强制手段和市场经济行为,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因此,亟需构建一种能够获得最广泛群众认可、支持和践行的主流文化体系,来引领基层治理的理念、规划和实践。

六、对策和建议

(一)用文化引领社会价值重塑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价值观和理念的挑战。因此,亟需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共同滋养,来引领社会价值的重塑,从精神层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在硬环境的建设中注入文化因子,展示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例如,义桥镇新坝村对村委老办公楼实施改造,拆除围墙,新建清水池、玻璃屏和圆门,借以传达清廉刚正、透明办事的决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在村内打造一琴一鹤、矢志清洁、清莲公园、清河茶铺、节孝公园等系列小品,努力营造崇廉崇孝的氛围。进化镇欢潭村依托岳飞“饮潭水而欢”的典故和至今尚存的七角潭,新建或改造了岳园、岳飞纪念馆等建筑,设置了“义”字墙、“水面《满江红》”等小品,着力打造忠义文化;对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体现“精忠报国、五义之乡、敦亲睦族、君子务本、廉洁自律”的欢潭理念。

二是在软环境的打造中凝聚文化元素,传播崇德崇文的价值观。除了将文化礼堂、文化家园打造成群众的精神家园,结对共建和文明素质培训也是比较好的方式。例如,浦阳镇灵山村与浙江音乐学院、杭州西泠印社等结对合作,开展桃花源文化挖掘、村歌创作、驻村教学、送文艺送欢乐、美丽庭院小巷设计等,提升村民的文化艺术修养。宁围街道连续多年开展“万名农民进课堂”活动,进行消防安全、道路交通、防范诈骗、垃圾分类、儿童启蒙教育、营养与健康、文明礼仪等多方面的培训,相当于新市民的“全科教育”,2006年以来已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按村民需求点单授课的模式,被市领导誉为“乡村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型的战略载体”。

(二)用文化助力社会冲突处理

当前,基层社会群众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化、对立和冲突现象,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萧山基层,特别是涉及拆迁赔偿、环境整治等问题时,社会冲突往往会比较集中甚至剧烈。因此,亟需文化的导入和融入,一方面提升伦理道德观,减缓直接冲突,缓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引导群众以更加理性的思维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和选择。通过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推动冲突以恰当、平和、有效的方式解决,形成基层社会矛盾“缓释”的有效渠道。

一是党建文化引领,扛起破难题的担当。在走访村社中,我们发现,重大矛盾冲突的缓解、解决,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党组织、过得硬的领头人和做表率的党员。例如,被区委主要领导点名表扬的浦阳镇灵山村班子,在“一户多宅”、危旧辅房整治等工作中,立下军令状,冲在第一线,党员干部率先破题解难,终于实现全镇首个、全区首批“无违建村”目标;近几年又在着力构建“五心领治”党建引领体系,以党风促民风,助推乡村振兴。用村书记的话说,“灵山村由过去的“散乱”后进村变成如今的“五美”示范村,靠的就是干部用铁肩担当,发挥了党建的红色“引擎”作用。再如,宁围街道丰北村完成整村拆迁、安置落户后,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遇到了组级管理不适应楼栋管理、环境卫生差、设备老旧、停车无序、物业费收缴难、花坛种菜、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有矛盾、住户和商户有矛盾等种种问题。后来经村委会研究,构建了村党组织+小区物业+物业督促小组+楼道党小组的四级组织架构,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弘扬和、善、孝文化,解决社会伦理道德失衡。诚如前文所述,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家庭格局的打破和老龄化的加剧,“尊老爱幼”的失衡现象日益明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挑战。因此,必须探索一条敬老爱老养老的新路子。一方面,打造善治品牌,通过重阳节等节庆慰问、为老人免费理发、集体过生日、健康义诊等方式,强化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意识;另一方面,继续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作为居家养老的新方法,同时也为基层治理增添温暖。例如,进化镇目前已开办农村老年食堂7个,固定就餐老人达200余名。在运行模式上,设置堂食、自提、配送等3种模式,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在全民参与上,形成了社会组织牵头、广泛筹集善款、招募志愿者等三种方式。在治理品牌上,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发动党员参与;与推广“五和众联”模式相结合,对服务老年食堂予以加分;与打造善治品牌相结合,形成了“华锋五德”、“五义欢潭”、“孝义裘家”等多个特色鲜明的本土乡村治理品牌。

三是将乡土文化融入民间调解,促进基层和谐。最典型的,当属所前镇打造的“杨梅树下娘家人”调解品牌。杨梅树作为该镇的特色经济作物,被赋予了“平安、小康”的文化内涵,以“杨梅树”命名调解品牌,可以增进群众的归属感和信任度。该镇创新思路,组建由村(社)妇联主席、治保主任牵头,重点吸纳民间老娘舅、老干部、乡贤力量的调解队伍,同时引入第三方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团队,努力把家庭、邻里纠纷矛盾化解在初始,构建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的社会基层治理新模式,这也是新形势下深化“枫桥经验”、依靠人民群众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有益尝试。其中,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美九调解工作室”在山里王村试点,不仅成功调解了多起家庭矛盾、土地纠纷,还协调解决水电、污水管维修等问题,并配合村委做好美丽乡村全域整治有关工作。

(三)用文化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把基层治理也推上了社会转型发展的快车道。通过拆迁安置、美丽乡村改造提升等,物理空间的转型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理想的效果,不过,精神空间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只有以文化做引领和支撑,铸魂与塑形并重,基层的社会转型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

一是以现代商业文化助力村务治理。其中,“微信治村”是比较常见和流行的方式,通过建立微信群、专属微信号等,及时发布村级三务、村庄动态、便民服务信息,收集民情民意,实现基层服务“码上办”、群众诉求“线上提”、村级三务“全民管”、干部好坏“百姓评”;打造“无现金村”,利用转账支付、扫码收款等模式,确保村级资金封闭运作、全程留痕。另一种更时髦的方式,则是用区块链探索基层共治共享的新路。基于乡村自治中遇到的诚信体系薄弱、治理主体模糊、治理体系不完善、村民参与意识弱等难题,戴村镇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了“映山红乡村治理数字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科学评价每一位村民的付出和贡献,记录每一次参与行为,并依靠这些公开透明的数据进行科学计分。积分排名高的,可在售卖农产品、村里项目用工、租赁民居、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获得优先。与传统的积分激励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使得统计更准确和科学。下一步,“映山红计划”开始考虑如何将公共资源结合治理导向来分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障分配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是以新老文化交融助力环境打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改造,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将土味和洋味、高大上和接地气有机融合,楼塔、河上、进化、戴村、浦阳等南部乡镇的一个个大作品,就是很好的范例。例如,河上镇众联村美丽家园开展之初,基层干部和设计单位一起,多次探勘走访,深入群众采集村庄历史,最终定下了以众联村80年代辉煌的电视村、缝纫机村为脉络的建设基调;同时,结合“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开展围墙革命,将村民之间原本被高墙隔开的疏远关系,恢复到过去守望相助、鸡犬相闻的温情。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众联村没有一项新建房屋建筑项目,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利用达到极致,保留了历史建筑,也让建筑中所寄托的文化得以传承和重生。

三是以文化创意助力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根植于文化,是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底蕴具象化、产品化乃至产业化的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可以映射出一地的文化情怀,彰显一地的品牌魅力。文创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催生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品牌以及文创产品,有助于基层治理中对产业的顶层设计和提升改造。例如,楼塔镇以美术相关产业为特色,引进了白墙、万松岭等美术培训学校,并且和中国美院合作,打造美创空间,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扶持。河上镇复原老街明清闹市风貌,合理规划,整合业态,招引众创空间、美学营造社、雪山春精舍、砚池等文创工作室入驻;同时,依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盘活老校舍、老厂房等存量资源,引入了美术馆、应物山房、龙漫文化、素庐、龙窑遗址等文创产业,为文旅融合带来了产业活水。当然,通过“文创+”,使传统产业提升价值、产生动能,从而符合新的消费需求,重新进入内需市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真正生命力,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编辑:熊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