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都市辐射型乡村振兴的萧山模式

更新时间:2020-12-31 17:40:26    内容来源:   

萧山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五,是浙江经济“排头兵”。萧山农村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市型乡村、城郊型乡村的典型代表。当前,萧山正处亚运会筹备、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拥江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期,也面临县域经济向区域经济、城市群经济转型的“阵痛”。随着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乡村也亟待转型升级,大都市语境下的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萧山区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挥大都市对乡村发展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型、拓展乡村社会功能、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发挥大都市辐射作用,以生产美为基础,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快速发展对农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供给提出了更大需求。这促使乡村产业在区域布局、生产方式、销售模式、质量安全、产业业态、供地模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从原来的供给侧为主转为需求侧导向,以适应发展变化。

1.围绕有效保供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立足拥江发展战略,强化“菜园、果园、南花园”的定位,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结构。围绕有效保供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产、花木、畜牧、林特茶果等五大都市型主导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优质、鲜活的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二是提高品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先进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成美丽农业镇街、美丽田园体验区、美丽农牧渔场88个。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达223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萧山萝卜干、萧山青梅、杜家杨梅和萧山白对虾、萧山甲鱼分别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萧山萝卜干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是强化保障。健全完善金融支农、保险惠农等保障体系。累计推出蔬菜、茶叶、生猪等15个险种农业保险。牵头组建两家以农业企业为主要会员单位的涉农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金额60亿元,担保余额4.1亿元。萧山农商银行签约成为区政府指定的乡村振兴普惠银行。

2.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型现代农业。利用杭州在数字信息技术上的先发优势,立足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定位,加快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发展插上数字翅膀。一是大力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建设。累计创建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各6家,应用面积达到23万余平方米,新创区级智慧农业信息化应用项目2家。建成舒兰农业有限公司等14家集现代化、生态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业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纵深发展,2018年北干街道兴议村等51个村入选浙江省电子商务专业村,瓜沥镇等8个镇入选电商镇,数量居全市第一。区农业电商孵化园累计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2.5亿元。2019年全年全区农村物流点增加至157个。培育丰美科技、蜂享电子2个农产品新零售示范点。三是大力推广“机器换人”农机作业。通过政策推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等系列举措,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全区已创建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镇3个、示范基地3个。拥有农机总值5.86亿元,总动力43.02万千瓦,2018年完成机耕面积55.32万亩,机播面积4.36万亩,机电灌溉62.94万亩,机械植保60.04万亩,完成机械收获13.66万亩、机烘粮食7.43万吨。四是加快融合“物联网+”设施农业装备。应用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引入土壤与环境信息智能化监测、智能化微灌与肥水同灌等技术,实现生产环节智能化控制管理。已建成了杭州禾美健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企业,种养面积达4000余亩,智能大棚应用面积达27.78万平方米。实现无人机飞防植保面积6万余亩。

3.围绕资源要素激活,提高土地供给效率。一是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依托乡村振兴公司等国有平台,开展百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建设用地复垦、废弃矿山治理等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市场配置指标资源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建设用地不足等要素保障问题,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乡村振兴。如戴村镇佛山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二是预留用地指标。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基础上,着重强化新增农居点、三产融合、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用地保障,提供更为完善的土地利用模式、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配套设施。从2007年起,萧山区每年安排不少于上级下达给我区农转用指标的8%用于乡村发展(巩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用地达到350亩左右,为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2019年起,对种养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照种植面积的1.5%以内、最多7亩的标准安排附属设施用地。全区每年安排1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发展。三是高起点编制整治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萧山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提出乡村等级分类体系、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库。2017年底至2018年12月,党湾镇、瓜沥镇、进化镇、所前镇、钱江世纪城、闻堰街道、浦阳镇、南阳街道所属56个村庄已完成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修编。

二、发挥大都市引领作用,以生态美为突破,不断拓展乡村社会功能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生产总值进入3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时,城市化会产生正溢出效应,城市中产阶层向往田园生活、对自然的回归、对乡愁的依恋,会显著增强,这些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群体,会产生强烈的下乡冲动。现在的乡村,不仅仅属于农民,更属于城市、全社会。因此,萧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顺应都市居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实施环境立区战略,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下坚实基础。把乡村打造成为城市休闲、养生、娱乐、养老的生态乡村,也使美丽村庄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基地、新聚宝盆。

1.实施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亿元以上开展美丽乡村提升工程,到亚运会前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乡村环境面貌的全面升级带动了乡村旅游、现代民宿等新业态的全面发展。进化镇欢潭村经过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今年十一国庆接待游客达8万人,同时与浙旅蝶来集团成功签约,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盘活农村闲置房产,推动“空心村”二次创业,实施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提升计划,打造区域性农村民宿集聚区,让农房变客房。2018年,全区民宿(农家乐)接待游客408.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3.635亿元,同比增长15.99%。2.实施林道建设、浦阳江整治工程。投资43亿元推进浦阳江综合保护工程,贯穿萧山南片形成浦阳江生态经济带。。建设185公里美丽林道,成为盘活林业经济的致富之路。我区被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三是打造节庆品牌。利用乡村独特资源,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到乡村“回忆乡愁”,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连续举办16届花木节,2018年花木产值达到25亿元。连续举办21届杨梅节,今年杨梅节期间吸引游客25万人次。各镇街立足于本地特色农产品和民俗文化,举办各类丰收节,形成“网红效应”。如临浦镇成功举办2019年梅里方柿节,吸引游客5万人次,带动当地方柿、番薯、南瓜等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200万元。四是培育运动产业。利用2022年亚运会召开契机,积极培育乡村运动产业。如戴村镇利用生态资源,做深 “体旅融合”文章,修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创建为省级运动休闲小镇,连续5年举办山地越野等知名赛事。全区新产业新业态增长率保持15%以上增长。

三、发挥大都市带动作用,以生活美为目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萧山区以“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城区国际化”三化联动为契机,不断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利用本地区工商资本发达的优势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村企共建、村银共建、消薄增收等工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率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1.村企共建。萧山区从2007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以多种方式动员广大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设施建设型、农民保障型、社会福利型、社区管理型、兴文助教型、资金合作型、基地带动型、存量盘活型、劳力安置型、困难帮扶型等十大共建类型,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至2018年底,累计吸引10.67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投资与开发,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村级覆盖面达到100%。

2.村银共建。2011年起,萧山区在村企共建的基础上,推进以萧山农商银行为主与各村社开展的“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该活动以资金合作、管理合作、信用支持等多种载体,实现涉农银行与村社全方位合作、长期合作、共赢合作发展。同时,萧山农商银行每年出资不少于4000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如南阳街道赭东村利用98万元共建资金兴建一座数字化电影院,丰富了当地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文化生活。“村银共建”创新了农村筹资机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2011年至2018年,活动累计到位共建资金6.1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萧山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市、区)称号。2016年人民日报专门对萧山村银共建经验进行了宣传。

3.集体经济消薄。2018年起,启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全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0.04亿元,村均476万元;实现经营性收入13.17亿元,村均312万元;全面消除总收入100万元以下和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深化要素保障,开展闲置农房调查研究,引导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出租、合作、联营等形式利用闲置资源,以制度改革促消薄增收。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村级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从严核实经营性收入,建立农村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数字消薄”。

4.低收入农户增收。实施低收入农户小康计划,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确保每户低收入农户有1名及以上党员干部参与帮扶(每名干部每年资助800元),推进“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实推行教育资助、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等政策。鼓励低收入农户开展自主创业、组织带动、来料加工等产业扶持项目,提高自身造血功能。2018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1元。全区农民收入由2010年的15987元提高到2018年的37770元,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02:1缩小至1.74: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5.公共服务下沉。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和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行动,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区级优质医疗资源规范下沉,全区25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所有村社,基本建成“城区15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服务圈。2019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待遇享受率达到95%以上。推进全区低保标准城乡统筹,低保标准居全国前列,做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率和覆盖率均达100%,农村30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推进公交区域一体化,实现公交“村村通”。提前完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供水实现全覆盖。实施管道燃气进村入户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天然气管网进村入户覆盖率已达60%,惠及214个行政村、10万余农户。今年底将实现燃气管道“村村通”。推动农村公路从重连通向提质量转变、从重建设向促协调转变、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平均每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00余公里。

 


作者:  编辑:周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