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乘风破浪   改革前行以“六大样板区”建设推动萧山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0-12-31 17:31:19    内容来源:   


民政即民生,民生大如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2019年11月1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民政30条”),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我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民政30条”文件出台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政策落实,高标准绘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蓝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党政主要领导专题调研民政工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民政工作的重大问题。经区委常委会第88次会议审议,研究出台《推进新时代萧山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于8月31日召开全区民政会议暨“六大样板区”建设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萧山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行方向和实干举措。

同时,全区民政系统绷紧一根弦、拧紧一股绳、上下一条心,在理念上,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践行“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政府理念;在导向上,以破除民政事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动力上,用好“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转型“双引擎”,持续推进民政服务“码上办”;在方法上,主动发展创新,勇于自我革命,积极扩大参与,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在方式上,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地相结合、问题导向与局部突破相衔接应,实事求是推进上级要求在我区的贯彻落实;在作风上,坚持协同、高效、严谨、务实,快速提升治理效能,有效凝聚治理合力。

一、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着力打造精准保障样板区

社会救助工作落实到位、精准到位、力度到位。截至11月底,向低保、低边、特困等困难群众近1.7万人,发放救助资金1.69亿元。实施临时救助“先行救助”,1-11月为全区500余户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177万元。创新推出“爱心三房”项目,为全区154户农村收入型低保家庭中的小学生重塑书房、卧房,为20户低保困难家庭开展厨房试点改造。慈善救助多点补位,今年已累计下发慈善救助资金6165万元,居全省前列;着力开展二十大慈善项目,试点设立社区矫正助困(20万元)和失独助困(30万元)两个慈善信托项目,在南阳、靖江、党湾成立三个社区发展基金会。全区911名孤儿和困境儿童、5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关爱保护体系,分类建档、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有序开展“明天计划”项目和“添翼计划”项目,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39家,其中市级4家。

二、提升养老服务发展质量,着力打造幸福颐养样板区

养老服务以民生实施项目为主线,自加压力,成功跻身全市前列。对230户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实行一户一策、样板先行;新增11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镇街全覆盖;新增371张养老机构床位;新增43家社区老年食堂,探索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建设方式,发展“公益性+市场化”助餐服务新模式,全区现有助餐服务机构56家(含社区老年食堂),日均服务2000余人次;实施镇街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集团化运营,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投入2400万元,对临浦、新街、瓜沥3家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点开展提升改造;在全市率先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和家庭照护者培训基地申报认定工作,依托培训基地,逐步实现家庭照护者培训持证上岗。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着力打造和谐自治样板区

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依法有序开展村社组织换届选举,对全区541个城乡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村务(转制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满意度云测评,收到有效问卷11.9万份,综合平均满意率达93.83%,为换届提供数据支撑;高质量完成河上、北干两处省级试点。推进社会工作提量提质,全年公开招聘城市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227名;继续推进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结构调整;施行多项激励政策,提高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持证率,近2500人报考;聘请香港区洁盈博士担任主督导,对区级社会工作督导开展教学。在城市社区探索培育“360民情圆桌会”,在农村社区深化“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在混合型安置社区推广“党建引领 七式治理”;建设5个街道社会工作站和10个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室;成功申报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区现有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1667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6841家,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10.5个。强化党建统领,宁围街道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成功申报创建全省示范点。强化培育扶持,出台《关于扶持激励萧山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实施细则》,从公益创投、乡村治理模式推广等多方面,促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培育社会组织诚信品牌,全年新增3A级及以上社会组织82家、市级品牌社会组织1家,市级社会组织领军人才1名。强化监督管理,组织全区行业协会商会,从组织架构、内部治理、收费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

四、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能力 ,着力打造暖心服务样板区

稳妥开展两次区划调整工作,完成“杭绍线”、“萧富线”的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在进化镇欢潭村开展数字门牌试点;出版2019版的《萧山地名影像图册》;拍摄首部红色地名动漫微电影——《萧萧讲地名》,举办区2020年地名文化主题绘画与地名故事微视频创作大赛,推动地名文化融入校园。

移民工作以“维稳”为主线,编写《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问题答复》,积极回应移民关切;主动开展困难帮扶,从就业、住房、就学、创业等多维度解决移民实际困难,帮扶移民800余人次;创新制定三峡移民资金“抱团使用”方案,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增加移民收入,目前643万元项目资金已投入区国资经营集团,首批447万补助资金已下拨至42个安置村,项目操作“萧山模式”在全市推广。

流浪人员救助工作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和“应收尽收、应助尽助”为原则,全年救助291人,及时开展医疗救助和跨区域护送;新站点基建争取年内完成建筑工程。

五、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质,着力打造移风易俗样板区

大刀阔斧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疫情期间,筑牢殡葬领域防疫安全网,相关工作获王文序副省长批示。出台《萧山区殡葬管理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对绿色殡葬设施建设和生态安葬奖补政策,22个镇街(场)(盈丰除外)完成花坛葬区建设,实现全覆盖;牵头全区殡葬用品百日整治活动;指导村(社区)规范移风易俗治丧点,倡导丧葬治理的内容写进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开展殡葬设施全面摸底,已完成全区145个公墓的四至边界定位,测绘面积1154.6亩,为下一步开展墓地整治工作奠定基础。

不遗余力争创全省首批婚俗改革试验区。承办浙江省婚俗改革启动仪式;完成结婚登记大厅、颁证厅和婚姻家庭辅导室的升级装修;实行婚姻登记业务全省通办,至11月12日已办理结婚登记7645对,离婚登记2007对,受理“婚育户一件事”5820件。我区婚姻登记处是全市唯一一家双休日开放登记、第一家贯通微信预约平台与省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预约数投放最多的登记机关。

六、提升民政工作智能水平,着力打造智慧民政样板区

数字民政加速推进。打造萧山区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项目,搭建“安居守护、康护到家、E键乐养”三大应用场景,为各老年食堂、镇村两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智慧餐台、摄像头等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养老服务的精细化管理。目前,已完成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公开招标,北干、河上开展部分场景试点测试。依托杭州市民政局“互联网+养老”平台,完成各镇街及12家服务组织的上线工作,95.2%的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电子化结算。推出全省首个火化微信预约平台,全面推行火化网上预约制度,运行20余年的“先到先火化”成为历史,火化线上预约率达98%以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落实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区民政系统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做好兜底保障脱贫,全力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全力做好基本社会服务,着力抓好基层社会治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站在高处、谋在远处、干在实处。民政工作是一张负载民生、民心期待的政治考卷。下阶段,萧山区将继续对标对表,围绕“精准保障、和谐自治、幸福颐养、暖心服务、移风易俗、智慧民政”六大样板区建设,以“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决心,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萧山精彩落地,发挥实效,为杭州建设幸福示范标杆城市贡献萧山民政力量。


作者:  编辑:周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