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民营经济发展的萧山实践及有关问题建议

更新时间:2020-12-31 15:15:07    内容来源: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紧紧依靠民营企业家振兴实体经济,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构建了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领军企业,培育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打造了独特的比较优势,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居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五、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五。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万向集团、恒逸集团、荣盛控股集团、传化集团等4家企业上榜“2019中国企业500强”,10家企业跻身“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上市企业71

家。

一、萧山民营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经验

萧山一直将民营企业作为萧山的金名片,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企业、发展企业、提升企业上,带领全区企业家队伍,以改革的精神、务实的姿态、服务的理念,不断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独有的民企发展萧山路径。

(一)坚持改革精神,抢抓机遇求嬗变。改革开放以来,萧山时刻以发展为中心,紧随中央发展重心,在改革大潮中抢抓机遇,推动民营经济不断飞跃。一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1978年,萧山农业总产值5.46亿元,而工业总产值仅4.21亿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萧山及时响应中央号召,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从农村工业化起步,走上了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历程。到1991年,全区生产总值增至35.5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98.07亿元,工业企业增至5263家,分别是1978年的9.94倍、23.29倍、10.7倍,实现了萧山工业经济的第一次飞跃。二是从乡镇企业向民营经济转变。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解决了“姓社姓资”思想问题。萧山及时跟进,突破原有的发展思路,率先对乡镇企业进行了以产权制度变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到1997年底,完成了3278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机制转换,占国有、集体企业的98.14%,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经营灵活、发展迅速的民营(私有)企业。到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26.59亿元、工业总产值616.61亿元、工业企业10066家,分别为1991年的6.37倍、6.29倍、1.91倍,实现了萧山经济的第二次飞跃。三是从民营经济大区到民营经济强区的转变。2001年3月撤市设区以来,萧山及时将发展从县域经济调整到都市经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发展工业经济。特别是十八大以后,萧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共生、工业化与信息化互促的新途径,构建“1+4+X”产业总体布局,着力推进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工业经济先后突破产值冲千亿、增加值冲千亿等重大关口,并形成了一大批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重点企业,一支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成为浙商发展的排头兵,综合实力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

(二)坚持务实姿态,强化指导增活力。进入新时代,萧山将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紧密结合,以务实的姿态、务实的工作,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一是搭建产业平台增活力。根据萧山实际,编制完成《萧山区“两带两廊”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以钱塘新兴产业带、机场临空经济带、风情科创走廊和时代智造走廊为核心的一个“两带两廊”产业架构,提升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四大重点平台,并打造以信息港小镇、图灵小镇为代表的X个特色小镇、科创园、众创空间等专业化新载体,优化全区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产业定位,为企业发展擘画蓝图。目前,杭州湾信息港小镇已招引了包括微医、科大讯飞浙江总部、网盛数新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集聚了8000多名创业创新者,注册企业达1702家。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2019-2020年,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976家,整治发展企业522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87个;处置因资金链、担保链断裂而陷入停产半停产僵尸企业49家,为民企发展腾挪新空间。二是转型传统产业增活力。以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省试点为契机,规划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化纤新材料产业生态区,以“总部+智能样板车间+生产性服务业”模式,打造“国家高端纤维产业集群示范区”。扎实推进汽车零部件业升级,推进总投资2000亿元、总面积约8.3平方公里的万向创新聚能城项目,建设国际科创基地、先进制造基地、智慧生态城市等三大区块12个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列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12家,其中传化集团的传化智能供应链服务平台、万向集团的万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恒逸集团的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获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命名。萧山区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获省政府督查奖励,被列为2020年度全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重点县(市、区),连续六年获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和“腾龙换鸟”先进县。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增活力。借力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将数字经济发展列入全区经济发展“一号工程”,着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业产业,布局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前沿产业,吸引了云集科技、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微软等一批重量级的企业项目落户;成功引入独角兽企业网易云音乐项目、由“国千”专家余国良博士牵头创建的健新原力等;微贷网于11月15日成功在美国上市。成功创建了智慧安防视频、智能汽车、智能光学感知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列全省县(市、区)首位。2020年,我区被列入全省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名单。

(三)坚持服务理念,做优环境强保障。萧山始终坚持工业强区、工业兴区不动摇,围绕民营企业发展,扎实开展“店小二”式服务,努力营造最优的服务环境,为企业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是深化工业用地集成改革。萧山区坚持眼睛向内、眼光向下,出台土地供应制度、亩均论英雄、工业资金池、规范二级市场和安企稳企“4+1”一揽子政策,通过分类评价、分类支持,规范交易、加大扶持,全力打好工业用地存量盘活“组合拳”,尤其是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办法,既推动工业用地的有效盘活流转,又保障工业存量用地的“专地专用”,为重新擦亮萧山工业“金名片”、重塑萧山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今年以来,预计可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约7800亩,有效带动今年工业投资增长。二是深化助企服务工作。疫情期间,建立“复工企业服务联络专员”制度,落实服务联络专员共1918名,赴各复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指导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做好复工复产准备和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常态化管理后,将复工服务转化为常态化的驻企服务,建立“驻企服务专员工作制度”,筛选出459家数字经济、重点工业农业、外贸外资等领域企业及重点产业项目作为帮扶对象,派出459名驻企服务专员开展一对一服务。建“萧i企”网络沟通服务平台做到服务专员上报的问题迅速反应、迅速研究、及时解决。截止目前,平台已累计收到交办问题920多个,其中现场解决800个,通过“三服务”系统交办120多个,已解决96个。三是“人才战略”优服务。扎实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引进工程,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乌克兰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项目落地,搭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人才智库和赋能平台。386家企业通过国高企专家评审,3家企业入围独角兽,13家企业入围准独角兽,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近万人次。同时,加强区内企业家队伍的素质提升和“创二代”群体培养,通过与浙大等高等院校合作举办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各类培训和行业专题研讨会,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能力。

二、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虽然萧山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转型升级压力的增大,萧山民企也遇到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主要是面临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新的“三座大山”。

(一)市场的“冰山”。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入发展,萧山不少民营企业国外订单减少,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本身不涉及出口,但上下游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影响,生产经营情况也受到较大波及。同时,受考核体系等各种因素影响,政府采购中的“隐形门”时有出现,民营企业的产品往往不如国外企业、国有企业有竞争力。如萧山企业信核数据,由海归博士、“国千”人才任永坚博士带领技术团队创办,主业为数据保护存储,技术在行业内全球领先,但由于企业规模、品牌等方面处于劣势,在政府采购中少有斩获。

(二)融资的“高山”。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多企业资产总额低,可抵押物少,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顾虑重重,且出于银行内部考核,对传统产业贷款也日益趋紧,即使放出了贷款也往往周期短、额度小,造成民营企业大多处于持续“缺血”状态。尤其是科技型企业、互联网+企业,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和人才,得到银行的授信更是难上加难。如石化行业领军企业恒逸集团在文莱投资的PMB项目,虽然获得国内5家银行的银团贷款17.5亿美元,银行机构要求其提供将近300亿元等值抵押品。在贷款难的同时,贷款贵矛盾也十分突出,萧山民企业贷款综合成本普遍在基准利率上浮40%-50%,一些企业的利率上浮达90%,且抽贷、压贷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民企被迫转向民间借贷,融资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

(三)转型的“火山”。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传统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利润一降再降,生存空间一再被压缩,但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一旦转型不成功,原来的优势消失,新的优势又没能成功培育,陷入“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的困局。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以家族式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管理层在企业管理技术缺乏创新、优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转型缺少了必要的土壤。此外,国家在出台政策时也存在一些用力过猛现象,造成短时间内大量企业同步转型向扶持领域,形成恶性竞争,许多企业由于缺少技术积累而转型失败。如风电行业领先企业佳力科技反映,2008年国家出台政策扶持风电产业,全国一下子冒出来100家左右风电企业,到2018年仅留下10余家,且前3位的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0%,大量企业转型过程中折戟。

三、有关建议

从萧山扩大到全国来看,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建议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破解要素瓶颈、资源约束等问题,推进民营企业转变生产模式、实现提速增效。

(一)转变职能,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继续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创优发展环境、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二要坚决落实政策,提高政策、制度执行力。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政策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更为重要,要加强政策落实的专项督查,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考核力度。三要优化融资环境,积极落实企资优惠政策、为企业争取各级政策资金,开展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二)创新驱动,全面激发民营企业内在新动力。一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引入科技人才,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力度,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积极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二是切实推动管理创新,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激励约束机制、组织行为、管理方法与技巧及企业文化建设上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整,特别要注重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的创新,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营造氛围,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企业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决策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是要全面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通过通过媒体等舆论手段,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尊重民营经济的大氛围。二是要提升民营企业家价值,培育企业家创新发展的魄力和能力,帮助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管理运作能力。

 

(萧山区经信局理论中心组)


作者:  编辑:熊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