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0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城市社区少数民族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以城厢街道潇湘社区为例

更新时间:2020-12-31 12:56:51    内容来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萧山区城厢街道潇湘社区现有的少数民族人员进行全面调研,根据其在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践与创新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分析活动成效、得出经验教训,就如何开展好城市社区少数民族工作、服务好少数民族居民、促进各族人民团结稳定和谐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的多样性及文化的复杂性。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与各族群众交错居住在同一社区,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使原先单一的民族和文化结构逐步打破,城厢街道作为人口、物资、活动、设施等高密度集中的中心又作为萧山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民族交往及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城厢街道充分重视民族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根本任务,强化生活保障、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团结。近几年来,城厢街道潇湘社区因其自身特色,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实践中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开展民族特色工作,本文以潇湘社区为例,分析探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治理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路径。

一、潇湘社区少数民族人口情况

城厢街道潇湘社区前身为杭齿集团家委,杭齿集团在发展初期引进各类技术型人才,使得全国各地人员涌入杭齿这个大家庭,其中不乏许多少数民族人员。社区现有常住户1447户,常住人口42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家庭18户,36人。分别为满族11人;回族9人;土家族4;壮族4人;苗族3人;畲族3人;达斡尔族2人;蒙古族1人;其中有独居老人2人,失独家庭1户。自2006年9月杭齿家委成功进入社会化管理成为潇湘社区后,社区因其自身地理环境特色,小区住房均沿山而建,社区逐渐成为一个老龄化社区,所以少数民族人员总体年龄结构偏大,但因落户时间长、许多家庭结构已相对稳定。

二、潇湘社区民族工作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城市民族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随着社区这一基本社会单元的发展壮大,民族工作的基础和重心已向社区延伸,如何理清现状、认清形势,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方针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少数民族同胞身上。

(一)潇湘社区做好民族工作的有利条件

1、组织健全、保障有力,街道党工委充分重视。城厢街道成立了由党工委、办事处、统战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定期听取和研究民族工作,及时了解和发现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进一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族工作部门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民族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少数民族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帮扶结对、扶贫帮困,提升幸福指数。城厢街道党工委针对社区中存在的困难少数民族家庭,链接各方资源给他们带去就业、就学、生活等各方面的帮扶政策,结对帮困力度不断加强使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平稳过渡,经济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3、提升素质、加强宣传,推动民族文化交流。街道定期对社区统战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业务素质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了工作人员开展民族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同时,街道利用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宣传单、宣传手册、挂宣传横幅、召开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到社区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特别是积极搭建平台,依托载体,促进社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尤以潇湘社区为例,成立了社区民族文化艺术团,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潇湘社区民族工作的不利因素

1、少数民族家庭结构老龄化日益严重,少数民族人员间年龄结构向两级分散,存在老年人和年亲人两极化现象,从而使得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存在一定的限制。

2、工作经费有限,开展活动范围受限。社区开展活动均是“费随事转”,在没有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开展活动有诸多限制,使得一些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群众性活动无法组织,必将影响社区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潇湘社区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挑战,城厢街道潇湘社区以民族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特色品牌,坚持以“民族和弦 共鸣潇湘”这一理念贯穿于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中,创立民族文化艺术团,以文艺活动为载体,发挥民族资源优势,寓教于乐,促进各民族间友爱互助,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民族工作,激发社区新活力,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力促进了邻里关系和睦,从而带动整个社区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民族工作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少数民族居民权力,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是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需要,更是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此潇湘社区在每个重大节日、会议、活动时,在党委会上,把民族工作提上工作议程,社区党委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为组长,民族工作分管人员为副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组员的健全工作小组,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做到了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把民族工作真正融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为有序开展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潇湘社区党委把民族政策、法规纳入党员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加强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通过集中培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在居民中,我们通过横幅、广播、宣传长廊、板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教育,宣传先进事迹和美德人物。同时还在社区图书馆设立少数民族之窗,提供相关民族书籍,使社区居民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习惯、风俗。

(三)抓好“三创”,注重成效

抓好社区民族工作,本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旋律,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创建成员档案,建立帮扶制度

潇湘社区专门为少数民族对象建立了档案,对少数民族对象及家庭成员的年龄、民族、子女、居住点和居住面积,家庭经济收入基本情况和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作了全面详细的了解,并将这些基本情况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资料,做到查询有资料,工作有记录,使社区民族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建立相应的民族帮扶制度,对于困难少数民族家庭进行定期慰问,了解家庭状况,特别是针对失独家庭和独居老人以及生活上出现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社区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关怀和慰问。

2、创立民族文化艺术团,发挥民族资源优势

潇湘社区坚持以文艺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融入各种民族团结互助的内容,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先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民族文化艺术团成立伊始,我们邀请在歌舞上有特长的回族老人张惠芳为爱好歌舞的老人排演,他们演出的西班牙踢踏舞,天路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祝福祖国、爱我中华,桃花谣等多次获得区汇演、街道汇演的优胜奖。此外,艺术团还到杭州剧场、太子湾公园、湘湖等地演出,受到游客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外,社区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例如:新春慰问、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秋茶话会等,“民族和弦,共鸣潇湘”,是我们以民族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特色品牌,打出的一张金名片,充分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

3、创造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活动环境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必要条件、基本要求和工作宗旨,潇湘社区依托有利资源,本着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爱心,利用各种方式和途经将便民、利民的服务带入社区。

(1)开通民族服务热线。为了保持信息的畅通,服务热线方便了我们与少数民族群众能有效沟通,及时知民情、解民忧,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2)制作民族温情联系卡。我们通过卡片将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发放给少数民族群众,使少数民族群众能随身携带,方便办事。

(3)建设民族风采室。该民族风采室不仅陈列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工艺品、饰品、生活用具等,展示各民族的风采;还将民族政策及社区近年来的特色民族活动制成版画悬挂于墙上,该风采室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固定、有效的活动场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主人翁意识,以文化软实力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四)开展“四访”,维护稳定

我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谋。定期访问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每逢节假日对其特殊群体进行慰问。每年都请来少数民族家庭代表开座谈会,倾听群众的声音,尊重其民俗习惯。下大力气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主动做到有事必访,患病必访,有困难必访,有丧事必访,把党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爱及时送到家中。每年年初八社区都会入户走访每一户少数民族家庭送上社区的心意,这一工作已经维持了近十年,让少数民族家庭充分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四、城市社区开展民族工作的思考

(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社会化的社区民族工作机制

社区民族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社区“片组户”网格化民情联系服务机制、社区民族工作机制和社区内生型组织,深处基层、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的优势,及时了解和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帮困和再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调处社区中出现的民族问题和事务。社区民族工作的执行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各级政府、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等。由于新形势下出现问题的多元性,我们可以采取顶层设计,从上至下,建立更为健全完善的工作新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民族工作小组的职责,从而使社区民族工作融入到各个部门的职责之中。

(二)开展试点建设,推动社区民族工作开展

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建设示范点,可以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建设、统筹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在试点社区,形成领导组织有力,制度机制健全,情况掌握细致,宣教效果明显,文化活动丰富,民族关系融洽,服务民生突出的创建标准,为社区民族工作提供了标准和样板,从而可以在镇、街中全面铺开民族工作。

(三)资源有效链接,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当前,对于社会资源我们要更加充分的进行有效利用、形成合力,协调民政、公安、工商等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少数民族常住及流动人口工作联系制度,定期分析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要维护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此作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民族政策体现和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和方式,切实帮助外来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将矛盾遏制在发生阶段,切实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氛围。

(四)确保经费投入,保障民族工作有效运行。

新时期、新形势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社区工作普遍存在工作量大、人手少等问题,目前,从事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人员,基本上都身兼多线,民族工作成为附带条线的工作,同时由于受经费制约,不能及时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熟悉,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学习,掌握不系统,处理问题不能很好把握政策尺度。另外,一些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群众性活动无法有效组织,这必将影响社区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确保经费投入成为开展好各项民族工作的迫切需求和有力保障。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城市社区这个最基层的社会细胞中,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化,去探索,去挖掘,去创新民族工作,只有进一步学好政策,积极工作,不懈推进,精益求精,才能使社区民族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最终使人民群众满意,为社会安定和谐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作者:  编辑:周圆圆